sparklingwatermelon

sparklingwatermelon

About Birdsong and Toe Itchiness

書單 2024

從今年年初起,因為身體和際遇的關係,我終於靜下心來,恢復了沒事幹就閱讀的習慣。似乎自從大學畢業,我再也沒有這麼集中地讀過閒書。這些書的範圍包括理財、養生、生產力、歷史、愛情。但通過這個書單的排序,它們都在講述我該如何生活。
我意識到閱讀是一條捷徑,可以讓我少些迂迴曲折的求索過程,少一些磕磕絆絆,讓一些可能的答案、遠方山峰的面貌盡早出現在我的眼前。
一年的閱讀過去,我所看到的世界和去年這時候已經大不相同。而這些書籍就是成長的源泉 ——

Set For Life#

一本教年輕人如何理財的科普書籍。和去年看的兩本信息大致差不多,相較而言我倒更喜歡 Ramit 的 I’ll Teach You to be Rich。

Never Split the Difference#

一本講談判技巧的書。作者有相當豐富的用談判從各種危機狀況下解救人質的經驗,也展示了如何將這些技巧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次需要為自己發聲的時候,都用得到。我覺得它是一本很好的對於《非暴力溝通》的技能補充。或許與人交流,一開始嘗試互相理解、互相看見,通過合作達到自己的心願。可是當對方是個 asshole 的時候,那就不得不想點別的辦法,那就是談判技巧。我邊看這本書,邊記了好幾頁筆記,甚至把 rent negotiation 那個 section 全背了下來。

孫子兵法#

看完 Never Split the Difference 之後,想着既然都琢磨這個了,不如也看看兵法。後來發現它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樣,不是戰術,而是戰爭哲學、甚至可以被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它是反戰的,如果問題可以用溝通和謀略去解決,就不要發生戰爭來消耗資源和罔顧性命。其次,比起贏得戰爭,孫子更關心如何更好地做好自己,讓國家和民眾強大富足。因此,在交手之前就應該收集信息、推演,做到成竹在胸。要心裡有每一步的打算,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裡,而不是跟著敵人走。比起戰勝敵人,更合適的目標是做好自己能做到的每一步,讓自己不輸。還有好多說法讓我當時看了之後驚呼:好有道理啊。

Effortless: Make It Easier to Do What Matters Most#

這本書就如同它的名字所說,在講如何才能讓自己去做到那些真正想要做到的事情,減少焦慮、內耗、倦怠。有些方法可以讓重要的事情變得更有趣,讓自己更想要去完成。有些方法可以讓事情更輕鬆、不費勁。有些方法可以讓問題減少、或者壓根不產生。很有意思的一本書,看完你會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有規劃,但是越來越輕鬆。

The Book of Boundaries#

這本書已經看了兩年了。今年終於看完,倒是很有益處。它教人們如何和工作、朋友、家人和各種社會關係保持健康的界限,並且給了非常多實用的溝通模板。對我來說最有用的內容是,如何和自己保持健康的界限,以及如何和食物保持健康的界限。這部分讓我破除了很多對於食物的迷思(比如說夏天去海邊就得吃冰淇淋,或者甜食能給人帶來快樂)

我們為什麼要睡覺#

是一本非常好的睡眠科學科普。它講了睡眠的各個階段的特點和作用。睡眠和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情商智商、記憶力、運動力、學習力、生產力、創造力、吸引力,甚至食慾之間都有很大的關係。睡不好就會導致各種各樣的身體和情緒上的問題。所以如何睡好?書裡也講了很多竅門,倒是和我媽從小在我耳邊念叨的各種中醫養生觀念非常一致。

皮膚的秘密:關於人體最大器官的一切#

首先,它講了皮膚的構造和工作原理。接著它逐一說明了各種各樣的皮膚問題都是怎麼來的、又該怎麼去對付那些皮膚病。然後它介紹了對皮膚有害的許多因素,我們日常護膚的正確方法,以及如果要有好皮膚,我們該怎麼飲食。我最大的體會是原來專櫃賣的各種護膚品實際上都是智商稅。我們的皮膚真正需要的是吃得好、睡得好、鍛煉和很簡單的保濕與防曬。

癌症 防禦#

一本很好讀的癌症科普。它講了許多潛在的癌症形成原因,癌症和基因、生活習慣、環境都有些什麼聯繫,如何科學防癌,如何通過體檢有效地篩查癌症。

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和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

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對衰老、殘疾和死亡充滿恐懼、避而不談。可是最終這是每個人都要抵達的終點。這本書能讓讀者開始勇敢起來,去嘗試理解生命結尾的體驗。它用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案例去描述了美國社會養老的各種選項和它們中出現的問題。我看這本書的時候幾乎在每個章節都在為書裡人物的衰老、無助、對自我的堅持、還有愛而哭泣。它也讓我開始思考,當生命快要結束的時候,我該怎麼辦。既然總有一死,那我現在又該如何生活。

槍炮,細菌和鋼鐵#

是一部真正的世界史。它講述了世界上各個民族形成的原因,和每種地型、植物、資源對於當地人類發展的影響。我可太愛這本書了。對我個人而言,一方面它展示了歷史長河中的天涯海角的風俗地貌,讓我驚嘆原來世界如此之大,人類的生活狀態如此不同。我所習以為常的、我當作常態和真理的事情原來只是人類經驗中非常狹窄的一個片段。另一方面,讓我理解了即使分布在不同地方、文化差異極大,大家也都是同樣的人類,有著同樣的欲望和悲歡。我想並沒有所謂的 national or ethnic character。有的只是一個個鮮活的在各種歷史時期裡為了生活做出最大努力的人。

How to Know a Person#

今年的 NY Times Best Seller。本來我想去圖書館借,可是前面已經有六十多個人在排隊等了,所以我乾脆買了一本。它講的是如何和其他人建立深度關係,如何能真實地看見彼此,而不是活在自己的假設和幻想中。要真正看見別人,也讓他人真切地看見自己,首先就要柔軟下來,耐心地付出陪伴。再來就是要拋出開放性問題,用真心的好奇去理解他們的視角、傾聽他們的故事。當朋友遭遇磨難的時候,要傾聽、要 acknowledge 他們所遭遇的困境,不要嘗試把話題轉移到自己身上。書裡還有很多有意思的觀點和案例。最後作者問:智慧是什麼?他給出的答案是,智慧就是能夠真切的看見他人。

How to not Die Alone#

是一本非常好的叫人們如何尋找人生伴侶的指南。第一步當然是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破除許多常見的迷思(比如說過分浪漫化愛情啦、尋尋覓覓想要最大化收益啦、覺得自己必須得到達某個人生階段才可以追尋愛情啦)然後一步步教人們怎麼準備第一次約會、第二次約會、如何決定要不要長期投入、要不要結婚、要不要分手、分手如何具體操作等等。

Eight Dates#

又一本 Best Seller。這本書講的是如何才能和伴侶互相理解、維持美好的關係。一共分成了八個話題,包括彼此如何建立信任、應對衝突、進行親密行為、面對金錢、組成家庭、一起遊戲玩樂、靈性成長、完成夢想。一方面它通過數據揭示了在親密關係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另一方面它教讀者如何在這些重要因素進行溝通,讓美好的感情不在日常事務中消磨殆盡。

Before Sunrise & Before Sunset#

我一直特別喜歡愛在三部曲的電影,正好去年過生日有朋友送給我了它的劇本。是一本很薄的小書,兩個小時就能讀完。比起電影來,它給了我更多的想象空間。非常浪漫。

愛的藝術#

愛是一門藝術。根據弗洛姆的說法,它和巔峰體驗無關、和自私自戀無關、和獻祭無關、和權利鬥爭無關、和佔有欲無關、和利益交換無關、和偶像崇拜無關、和性高潮無關。恰恰相反,自戀、抑鬱和控制狂都是因為無愛而產生的。愛也不是像下雨和露水一樣自然而然地發生在我們身上。它是一門藝術,一門需要時時練習才能保持技藝的藝術,一門只有人格健全的人才能掌握的藝術。那就是,人必須自由獨立地站在地面上,完全自發地、不受任何人或事影響地愛自己,並將這愛延伸至其他人和周圍的世界。愛是一種創造性的體驗。

Escape From Freedom#

我之所以想要去讀弗洛姆是因為這本書,我期待它能解決我很久以來的一些困惑。這大概也是許多現代人的煩惱,似乎人擁有的自由越多就愈加迷茫和孤單。弗洛姆為這種現代性的问题提供了一個歷史框架,因為資本主義的出現、宗教改革、物質生活的極大提高,現代人幾乎可以選擇去做任何事。可是,他也不再長久地屬於任何一個集體、符合一個身份。他也因此感到封閉、孤獨、恐懼自己只能獨自一人為人生負責。由此他逃避自由、放棄自我的完整性,也由此產生了集體的受虐和施虐傾向。弗洛姆提出這正是納粹主義興起的由頭。而解決它的唯一辦法,是擁抱自由、生長健全的人格,是完全的自發行為。

樹上的男爵#

男爵的繼承人因為一次和家裡人的衝突,賭氣上了樹,從此他再也沒有下來。這是一本非常有卡爾維諾特色的小說,輕盈、幽默、充滿想象力。男主的生平正是他提出的對於現代性問題的解法。是怎麼做到的?你只能自己讀這本書去發現。

學會提問#

可能是我看過的講批判性思維講得最好的一本書。一直覺得批判性思維這個詞翻譯得怪了些,按道理應該是 “嚴謹的思考”,而不是 “批判”。在各類信息繁雜不堪,各類流言滿天飛的時代,學會問合適的問題去處理信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作為一個數據從業者,我很清楚對於數據的不同處理能讓人得到完全不同的結論,而許多商人和數據提供者,會因為各自不同的利益,去操縱數據,達到操縱人群的目的,可還是很難不被許多數據陷阱坑害。這本書則提醒,慢一點思考,不要照單全收,先多問一些問題,再得出你自己的結論。

The Allergy Book#

我作為一個多年過敏性鼻炎患者,因為想要理解這個困擾是什麼,所以特意翻完了這本書。它講了多種過敏性疾病,包括鼻炎,哮喘,消化道疾病,皮疹等等的症狀和生物學原因,而且提出了確實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意見。

流行歌曲創作教程#

尤靜波的一本講如何創作流行歌曲的教程。相比起他其他的書來說,這本書算得上有趣。只需要知道一些基本的樂理知識,就能跟得上這本書的節奏。每個章節還附上了一些很實用的節奏或者旋律創作聯繫,是很有幫助的。

Much To Do About Nothing#

因為在環球劇院看了一場非常生動的《無事生非》所以隔天就買了本原著補上。這個故事是一個很經典的歡喜冤家的愛情故事,但還是非常有趣,也能看到十六世紀的莎翁對於女性處境和公平正義的思考。和我以往對莎翁劇的刻板印象完全不同的是,原來現場有那麼多觀眾互動,原來是演員們、樂隊和觀眾們共同完成的演出,原來這些劇目本來就是為了眾樂樂而創造出來的。一切都特別有意思,我也終於明白了以往看劇本或者劇集時常出現的疑惑,許多打諢插科和配角線對於故事講述不是毫無意義?當然不是,它們都是為了現場的觀眾而創作的。

A Life of One's Own#

當時走路去看倫敦老舍故居的路上,路過了一家書店,我頓時被這本書吸引了目光,並在旅途中看完了這本書。毫不誇張的說它改變了我的人生。它講述的是九位歷史上的女性作家的生平故事。她們閱讀彼此,並因為其他人的存在或多或少找到了一些人生的方向。如果我只能推薦一本書給我的女性朋友們的話,那就是這一本。

Letters Written in Sweden, Norway, and Denmark#

因為 A life of One’s Own 裡第一個章節講的是 Mary Wollstonecraft,所以我看完那章的當天就走路去她在 St. Pancreas 的墓前待了會兒。Letters Written in Sweden 是她帶著還是嬰兒的大女兒,去北歐替情人談生意的時候和他的書信,記錄了她那時在北歐的所見所聞,和對於政治的各種思考。首先,她的寫作風格 —— 和梭羅愛默生倒是很像 —— 是我這兩年度過的最好的英語寫作;再者,她的日常敘事中透露出的個人品格,很難讓人不愛上她。我自從看完這本就想根據裡面的內容寫首歌,但是樂理之複雜,直到現在也只寫了幾個小節,還需一些時間。

Dinosaur Therapy#

朋友送給我的一本很小很小的漫畫書。作者是一個 ADHD 患者,從每頁的恐龍漫畫裡講他的世界。我幾乎每頁都感到共鳴。而且只是當作插圖來看也特別有意思。

Sketch the World#

最初是在博物館的紀念品商店看到的這本小書,大部分是畫,教人如何速寫他們看到的世界。原來我不需要技藝精湛也可以畫畫,我不需要會素描也能描繪一切。可能一切都只需要從掌握一些簡單的形狀開始,也不需要客觀標準,也不需要評委審議,只需要 —— 走走停停,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的手,按照自己的視角把食物畫下來就可以。畫畫了很多年的我,從前只會臨摹,塗色和勾線之前都要打很久的底稿,但是現在也可以拿起筆隨手就畫啦。

如何看一幅畫#

我買這本書大概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情,可是從來沒有耐心真的讀它。這兩年開始頻繁去博物館之後,常常體會到那種不明覺厲、又不知道自己在看什麼的狀態,所以下定決心看完這本書。每天睡覺前看兩三幅畫,竟然幾個星期也就翻完了。作者按照主題,搜羅了許多名畫,並且逐一講解作者的用意、敘事、結構和方法。我逐漸意識到繪畫與寫作和音樂一樣,都是拿不同的元素去創作自己的故事,講述自己看待世界的不同視角。在音樂中這些元素可能是節奏、音符、和聲,在繪畫中則是色彩、幾何、紋理。理解了這些之後,我好像能體會到畫家們也是歷史中和我們一樣生活著的觀察者和創作者,把生活中的歡樂或者悲傷提取出來,變成畫布上的故事。而那些故事中的人物,他們的音容笑貌,也因為藝術創造得以永生。

The Everything Learning German Book#

因為要去德語區旅遊,但是上一次上德語課已經是快十年前的事情了,所以我提前一個月先去圖書館借了兩本德語入門書。我非常喜歡這一本,從簡單的發音規則講起,很全面地概括了德語語法,還包括了旅行生活中必備的詞彙和短語。

被討厭的勇氣#

因為工作和家庭關係給我的心理耗竭,秋天的時候我給自己安排了一次單人旅程。我開始一個人在阿爾卑斯山裡徒步,坐著火車兜兜轉轉,吃湖區新打撈的鱒魚。我在從薩爾茨堡去慕尼黑的火車上讀完了這本書。和蛤蟆先生的內容主旨非常像,它們都是阿德勒心理學入門。它的大意是我們都有改變自己生活的勇氣,都能獲得自由和幸福,但前提是需要主體性。這本書特別在它具有的東亞視角,描述的是東亞子女在父母的期待下成長中經常遇見的困境,而這些困境經常會持續到成年以後很多年,使我們沒有力量開始真正自由的生活。對於不熟悉主體性敘事的人來說,這本書是一個很不錯的起點。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是一本非常輕盈的心理學小故事。講的是《柳林風聲》裡的蛤蟆先生在經過種種風波之後,意志消沉,終於在朋友們的安排下去見了心理醫生蒼鷺先生。在十次諮詢的過程中,蛤蟆先生開始思考自己的抑鬱情緒來自哪裡,並且一點一點通過反思與實踐把自己從痛苦中拯救出來,開始了全新的生活。對我來說,它最有幫助的是:向我展示了人如何從幼年和長輩的相處模式中形成自己和世界相互的方式。即使是日常中的點點滴滴,也許反映了我延續自童年的的孩童模式,或者是我無意識模仿父母的長輩模式。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我就可以少許多無意識的不健康的行為,避免許多思維陷阱,而去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始於極限#

從知道這本書,到真的拿起它閱讀,過了好久好久。即使我以為自己已經熟悉了 “恐弱” 這個概念,當我真的去逐字閱讀,從兩位作者的視角看這個敘事的時候,還是被深深地震撼到了。也許在結構性的差異下,在社會有意或者無意的構造下,我們都進化出了一種欺騙自己,以使生活得以繼續的意識模式。但那始終是不真實的、有失公允的。而且,這個世界還遠遠沒有達到我們可以去痛斥政治正確的地步。所以要睜開眼睛,給自己一個公平。

秋園#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想,這麼小一本書,我應該一兩個小時能看完,結果用了快一通宵。楊本芬的文字非常有表現力和生命力,但即使是一小段話,也承載著大量的信息和沉重的歷史,讓人不細想便翻不過去那頁。這大概是我今年看過的能量最高的書,也很難拿幾句話概括究竟講了些什麼。只能說,始於極限、鼠疫、悲慘世界、烏合之眾等等人類文藝史中談及的最重要的話題,秋園都談到了。

Mechanic Shop Femme‘s Guide to Car Ownership#

恰巧買車前同事提及了這本書,我就立刻下單,並且拿到手就馬上讀完了。這本書可是幫了我大忙。從研究車型到砍價還價、到車的維修保養、到斷舍離,每一個步驟,作者都細心講解。因為汽車行業的女性工作者較少,刻板印象中也很少有女性朋友懂車,即使我已經擁有一輛車好多年,我從未自己打開過引擎蓋檢查機油,也沒有自己給車換過空氣濾芯。汽車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陌生的世界,一旦出現問題就需要外包出去。但這本書完全讓我丟掉了對車的恐懼,讓我相信我也可以親自動手。

The Four Doors#

年底去圖書館拿的盲盒中分到的一本小書,它很像大學畢業季我們都能從校園或者是網絡上聽到的各路名人演講。我大概只花了一個小時就翻完了這本書,但很高興我看完了,可以讓我確認我從生活中學到的種種知識。這本書分為四個板塊:1. 天生我材必有用 2. 擺脫自我設限 3. 提升你的生活 4. 從愛出發。雖然聽起來很像雞湯,但我還是從中獲得了一些力量。其中我最有感觸的一段話是:人類是運動中的生物,所以你需要找到一個目標並且堅定地朝著它移動,不然就會在靜止中陷入虛無。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